楊荊生[1]
伍、最高價值的教育(教師篇)
長期以來,教育界的形式主義與便宜主義,並未肯定品格教育的真價值,沒有把品格當成日常生活中、在教學設計裡可以學習的素質能力素材。常想用最廉價、最迅速的方式來達到抽象而形式上的效果,加上三缺-缺乏等待的耐心,缺乏幫孩子建立鷹架的習慣,缺乏引導孩子討論的技巧,致使21世紀人類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道德、倫理和價值觀」,招架無力。
回顧臺灣自光復以來的教育現場裡最常被提醒與重視的教育就是品格教育,各級學校都會高懸著「禮義廉恥」的大匾,強調四維八德的教育。在國中以上還會強調青年守則:「忠勇愛國、孝順齊家、仁愛接物、信義立業、和平處世、禮節治事、服從負責、勤儉服務、整潔強身、助人快樂、學問濟世、有恆成功」等中心德目。用五倫「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規範了品格體現的人倫關係,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供了進德修業的階序,強調著品格的重要,與「身教重於言教」。方向與目標是對的,可惜方法未能因應社會變遷而調整。
品格,原來就是華人重視的議題,長期下來家庭、學校、社會多採用教條式的傳統諄諄教誨法來教導。固然也會透過一些故事、英雄事蹟的傳誦,或在戲劇故事中演繹強調典範人物表現出來的忠勇、信義、無私、公正、努力、守時、犧牲、服務、誠實……等品格。成功地塑造了華人講信修睦、修己善群、敦厚的民風,堆壘了豐厚的文化內蘊;可惜跟不上時代的進步步伐,缺乏透過理性的思辨、公民素養的培育,未徹底讓人民了解品格的意義,導致塑造不出真正持久而內化的品格。
一、需要正確價值觀之引導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台灣。禮義廉恥重回校園,重新掛上是很有意義的重要宣示,尤其是由家長自發的啟動,學校、社會回應的民主運作模式,期待能堅持下去。齊心合力共同推動教育工程,將人性中原有的善良本質都能發揮。我們無法預測10年後的世界,但可以為下一代做好準備,給他們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就是擁有因應未來社會變化的品格力。
要全民總動員,都有品格優先的認知與心理準備;全民強調品格教育的最優先順序,教師更要將品格教育置於所有科目之上。教育投資不嫌多的充實各級教育的軟硬體,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社會目標相同的分工合作,專業分工,學習成長。
二、需要教學方法的調整
要徹底了解品格的意義,透過關係的建立,對話,理性的思辨、公民素養的培育,才能塑造出真正持久而內化的品格,而非形式主義或考評。若用品格的PRIME五大要素當指標來看,目前品格教育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一) 熟悉品格形塑成功的五大PRIME要素:Prioritizing、Relationships、Intrinsic Motivation、Modeling、Empowerment。
(二) 按學生認知成熟度,道德發展順序與階段,因材施教。
參考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感知運動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0-2歲),前運算階段(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2-7歲),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7-11歲),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11-16歲),以及道德發展的無律,他律,自律三階段,柯爾柏(Kohlberg)的道德發展階段-前習慣期,習慣期,後習慣期,等理論基礎來了解學生,按學生認知成熟度,道德發展順序與階段,因材施教。
藉由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增強多面向學習成果。兼顧認知、情感、意志與行動,使學生知善、樂善與行善。
(三) 品格教育需要有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
可按品格內化的基本的(PRIME)元素- Prioritizing,Relationships,Intrinsic Motivation,Modeling,Empowerment來操作教學流程,將學習的責任還給學生。全民強調品格教育的優先順序,教師更要將品格教育置於所有科目之上,在建立好彼此良善的倫理關係之後,透過教學引發學生內在的動機將性格中的一些特性表現出來,師長更要以身作則做典範,再賦予權力、讓學生學會承擔責任。
最重要的是教師言教再多還不如身教示範,切莫再流於口說筆寫太多,而少了示範與學生的實作。每天早上的提點、詢問、提供互動的機會,課間穿插作業與活動,並且明確要求學生在每一天的學習之後要提寫出三個心得,然後在綜合活動用有趣的方式來彼此分享。讓整個課程是完整而具體的呈現,學生可以在安定的、可信賴的情境裡學習。
(四) 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關鍵學習課題
參考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亦稱為「人格發展論」;將人生全程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並以發自於自我成長的內在因素作為人格發展的動力,而此內在因素具有社會性,因此,人格發展是個體以自我為基礎的心理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的一個歷程。共分為八大階段,分別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成年晚期,分別有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誠,愛,關懷,智慧等美德功課。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基本原則是:
1、發展是連續而累積的,前一階段如何解決會影響下一階段解決的能力。
2、發展包含一連串橫跨一生中的各種不同發展議題。
3、發展是有次序性及階段性的。
4、發展主要反應在發展任務上。
5、發展各個階段主要關心的是發展任務的內涵。
在每一個階段中,先前階段所取得的成就、成為資源,應用於征服由發展任務、核心過程、心理社會危機及重要關係混合所帶來的挑戰。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為新的學習提供了經驗基礎,每一個階段都是獨特的,都導致獲得與新能力相關的新技能。
總之,品格是可以教的,是教育工作的最高價值。但是品格教育是漫長且艱鉅的,最重要的教育工程,不能心急、要堅持,要放下政治操作與意識形態,秉持耐力、毅力持續推動下去,才能培養出具有素養的國民!
[1]教育學博士、高級心理諮詢師、職涯諮詢師。曾經擔任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台東師院副教授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實驗小學校長、致理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中華生死學會理事長、台東縣青溪婦聯會主任委員、台東縣福州同鄉會理事長。現為社團法人中華基督教今日傳媒發展協會理事長、社團法人中華藝術生活發展協會理事長,中華生死學會常務理事,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Career就業情報職涯學院職涯顧問,財團法人俊逸文教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蒲公英希望基金會教育顧問。
一本月刊一份愛 陪伴年輕生命迎向新生
支持散播希望種籽計畫,為下一代的心靈建造,用愛構築美好未來
捐款專線 (02)5582-8188
| 網路立即捐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