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各級學校配合遠距教學政策,孩子們的校園生活發生改變,學生需要有順暢的網路,還有手機、電腦、平板等媒介作為上課的載具,並且要短時間內熟稔不同線上軟體的操作,尤其是隔代家庭的長輩對線上授課的模式不熟悉,需要更多時間適應,才能跟上其他同學的腳步,總而言之,遠距上課對於資源不足的弱勢族群,是不小的挑戰。
「老師,為什麼你們講話,我聽不到聲音?」
「老師,我這邊看不到你們在做什麼,都沒有畫面!」,
或是有學生在玩小遊戲時會定格,其他小朋友會問:「老師,她有在動嗎?還是當掉了?」今年蒲公英希望基金會將小板凳傳愛故事列車移至線上,就是要持續散播希望的種籽,在上課過程,每一批次的學生都會有各種問題,需要我們的協助,我們也實際看到了弱勢會遭遇的問題。首先,幾乎所有偏鄉家庭的空間並沒有清楚的界線,規劃可以讓小朋友們安靜、獨立學習的空間,在授課過程中,假若有其他家人發出聲音或是年紀較小的弟弟、妹妹在旁活動,都會影響課堂,孩子們除了要專注於課堂畫面,同時要關注家中是否有狀況,會不會造成大家困擾;除此之外,線上授課時,小朋友可能因為沒有臨場感所以坐不住,一旁的家長急於心切,以較為權威的方式教育,對於孩童也是一種心理壓力,老師也只好先暫時關閉孩子的麥克風,以利課程進行;另外,孩子不願開啟攝像鏡頭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學習時可能沒有充沛的光線、考慮到隱私問題等等因素,老師的關心隔著鏡頭也難以傳達,而沒有鏡頭的接觸,皆會延宕課程中需要互動的活動。
撇除較難解決的空間問題,討論線上授課,經常會討論的是網路訊號和載具的不足,雖然我們也看到有非弱勢族群的家長,是因為不願讓孩子過早接觸3C產品,因此孩子對設備不熟悉,需要家長的協助,但偏鄉孩子會遇到的問題相較之下更急切、更複雜,有些是連載具都沒有,還要到協會借平板才能上課,有些是阿公、阿嬤不會操作線上軟體,剛開始上課時,小婕說經常看不到上課畫面,蒲公英的老師打電話到家裡協助處理,結果阿嬤接起電話後不斷說:
「拍謝啦,老師!我不會用這些,她在協會上課,老師才會幫忙她,拍謝啦!」我們才知道,小婕每次上課都要到協會借電腦,又受限於網速較慢,才會經常跟不上進度,遠距教學的落差,需要孩子自己摸索設備,或是需要協會協助借用網路和載具;也有的學生是依靠家長分享熱點來連線,但是家裡同時有許多人連線,才造成網路不順暢,還有許多家長的工作非遠程辦公性質,孩子只要爸媽出去工作,就沒有網路,因此課程被迫中斷,以上皆是弱勢孩童受資源的限制,而需要被看見的需求。
雖然遠距上課仍有許多挑戰,我們也應該抱持著樂觀的心情,小璇在最後一次上課的時候捨不得下線,問老師:「明天還有課可以上嗎?我還想要上課。」
因為還想聊天,小璇和我們分享她最近的生活,當老師最後說再見的時候,小璇和老師說:「謝謝老師,老師辛苦了!老師再見!」
讓我們非常感動,藉由遠距教學,從南到北的小朋友共同參與課程,蒲公英接觸了許多孩子,孩子們在過程中彼此交流生命經驗,也是難得的緣分,因此面對遠距教學的考驗,除了空間和社會結構下的父母工作性質差異問題外,只要能有最基本的網路和載具,幾乎能彌補城鄉教育的不足,蒲公英今年第一次將小板凳傳愛故事列車移至線上,和課輔班老師、地方協會合作,確認弱勢孩童有網路和載具供其使用,除此之外,蒲公英在每次的課程都給予手作包,就是要持續散播希望的種籽,也期望縮減家庭資源造成的學習落差,小朋友也可藉此機會,和家人一起聽故事、玩手作,有更多陪伴、交流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