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荊生[1]
親子關係是一種特殊又普遍的人際關係,在錯綜複雜的親子交往歷程中,難免會有挫折、誤會、意外、…等不一而足的難題發生,如何面對與處理、來修復親子關係也是不得不經歷的重要人生功課之一。
2013年野人出版社翻譯一本由美國腦神經權威醫師Daniel J. Siegel M.D.與兒童心理專家Mary Hartzell M.ED.就實際的教養經驗,結合了腦神經科學知識及兒童發展心理學理論撰寫而成的”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How a deeper self-understanding can help you raise children who thrive”,中文譯為”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值得參考。兩位作者回歸教養本質,從父母的經驗出發,從父母角色進行省思,提供雙向的教養觀。他們指出父母不是神,也會犯錯、生氣、不知所措!為什麼明明很愛孩子,卻又常常氣他氣得半死?小時候最討厭父母說的話,總是對孩子脫口而出?
本書教導父母可以透過自省與回顧檢視自己的童年經驗、認識左右腦運作差異、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與兒時經歷創傷的自我和解,並同理孩子的真實想法,重新建立正面、健康的親子關係。兩位作者在書中,建議回歸教養的具體步驟大致如下:
首先父母要先思考自己的過往經驗:
教養習慣是左腦模式還是右腦模式?常用邏輯思考孩子的問題,還是同理孩子的情緒?
第二步是了解孩子現在是右腦發達還是左腦發達?
1.一~二歲寶寶基本上是右腦動物,當父母了解如何運用自己的右腦和孩子互動,有助於親子關係。
2.學齡前兒童,連結左右腦的胼胝體尚未成熟,不易用話語表達感受,常遭到父母誤解是愛亂發脾氣。
3.小學階段,孩子的左腦大量使用,甚至勝過右腦,因此幫助孩子發展右腦,並與左腦整合很重要。常和孩子談談他們的想法、回憶和感覺,可以深化孩子自我認知和提升社交技巧,培養孩子辨別情緒與體諒別人的能力。
第三步是重新調整,發展適合並有助於孩子的互動模式!
父母若只顧及自己的感受,而不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在和孩子建立親密且有意義的關係時,就可能遭遇困難。父母若只顧慮孩子的想法,卻忽視了自己內在的感受,就可能在設限上遇到困難。父母必須滿足孩子對愛和撫育的需求,同時建立經驗,把規範帶進複雜的親子互動關係中,一面修復親子關係,一面成就健康良好的關係。
準此,每位家長都不彷先反思自己是因循式教養VS.自覺式教養?在陪伴孩子時是心有旁騖、心不在焉?VS.專注當下,秉持正念之心。只專注在教養目的,忘了享受過程?VS.教養孩子等於終生學習。教養孩子常不經思考,而反應過度?VS.暫停一下,採取有彈性的反應。只看到孩子的行為表象VS.直觀孩子的真實想法。糾結在當下的情緒VS.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刻。
1教育學博士、高級心理諮詢師、職涯諮詢師。曾經擔任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台東師院副教授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實驗小學校長、致理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台東縣福州同鄉會理事長、台東縣青溪婦聯會主任委員、中華生死學會理事長。現為Career就業情報職涯學院職涯顧問、財團法人俊逸文教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蒲公英希望基金會教育顧問、社團法人中華基督教今日傳媒發展協會理事長、社團法人中華藝術生活發展協會理事長,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