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荊生老師專欄】美麗人生的養生秘訣(中)

1060

楊荊生[1]

肆、生理養生的操練向度
生理養生是最受重視的養生,是無可厚非的。有身體的健康才有一切,失去健康一切等於0。因此,生理的養生是必要的。從生活,起居,運動,飲食操練外顯的整體身體的健康,能展現活力。

中醫強調的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與辯證觀很值得學習。包含四季中的生活起居、飲食調養、身體鍛煉、精神養護、克服不良習慣、注意生活節制等。主要保健養生分為四方面,即進、出、興奮、抑制。進,主要指飲食衛生、營養等;出,主要指排泄;興奮,指工作、學習、活動、運動等;抑制,指休息和睡眠,都要整體觀照與平衡,才是比較周延的生理養生。

減緩老化則可從健走開始,因為人體全身有近五百條肌肉,三分之二集中在下半身,肌肉的持續力會隨年齡增長日漸衰退。上半身肌力到了六十多歲仍可以有二十多歲時的七成左右的能力,但下半身腿力卻只剩下約四成。故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保羅.懷特博士首先提出「腳是第二心臟」的說法;鍛鍊雙腿肌肉是預防體力衰退的最佳方法,健走就是最理想、效果最大的運動。健走時,配合緩而深的呼吸、雙臂擺動、大跨步快速前進等,可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於飲食養生方面宜從均衡營養開始,別營養不良。可以遵循四個原則:無過與不及;新鮮、五色;低鹽、低糖、低脂;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

伍、心理養生的操練向度
心理是生命能量的緩衝區,心若改變,態度便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便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便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便跟著改變,故心理也是需要養生的。包括認知,情緒,與社會環境的互動操練。

心理健康者(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POWER)容易有幸福感,會有活力。會有以下的生活態度。

P -正向(positive)與幸福。
O -樂觀(optimistic)與適應。
W-全人(wholistic)的呈現生活整體感與文化決定。
E -享受生活(enjoyment of life),有連繫感與歸屬感。
R -復原力(resilience)與因應機智(resourcefulness)佳。

因而,心理健康者的心窗功能健全,心窗即視窗,將擁有合適的看世界之過濾器,能對焦,視野大,調節佳,…可以經由認知與情緒的成長變化而改變。

一、學習正向的邏輯思維
正向心理是相信自己具有潛能,是一種信念,是一種信念來克服挫敗,並完成生命中具有價值及具創意的價值觀,而不是為了要爭取名利或權力。凡事往好的方面來探索原來被認為不利的事,不怨天尤人,而是反向認定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都是對自己有益的。

二、將壓力轉化為成長的助力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然,如果等待別人從外打破,是壓力,將會成為別人的食物;如果能讓自己從內打破,從內突破自己,就會發現自己成長了。因而,吃的苦,受的累,掉進的坑,走錯的路,都將造就更成熟、堅強、會感恩的自己。

三、善於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是一個成熟的個體必須具備的能力。病毒和細菌能夠傳染,消極或失控的情緒的傳染力也不容小覷,情緒污染隨處可見,不成熟的人很容易怨天尤人,面對問題總會習慣性的選擇悲觀情緒看待事物,不自覺地受到情緒污染。

  1. 在人生的旅途中,悲觀的人整個旅程都在暈船,容易被情緒所控制,對未來不抱希望,總是善於預見人生中最糟糕的結果;成功的人都是能夠突破心理障礙的人。所以,自我審視與察覺情緒管理的能力,學習從不抱怨開始操練,進而從自己的感受,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幫助自己有效處理情緒及相關問題。再學習
  2. 以婉轉而非指責的態度,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紓解自己的情緒。

四、與社會環境良性互動
從本質上講,社會是先於個體而存在的,人也不可能離群索居,不受他人的想法或行為的社會影響;生活總會面臨個人和社會要求遵循的不同價值取向之間的緊張衝突狀態,而產生依從,認同和內化的從眾行為。

但人有一種強烈的生物動機表現自己為完美而理性,不惜扭曲事實或千方百計地進行解釋和自我變化。當大腦中有兩種認知衝突時,心理就會處於緊張的自我防衛,產生維護自我形象的認知失調狀態;為了減少失調,而出現隱瞞,狡辯,自欺欺人,指鹿為馬等情形,將時間精力都花在自我保護,不易獲得發展。因而,心理的養生操練是要不斷的提醒自己,正視與社會環境良性互動中的失誤,才能從中學習,更接近真實,讓自己的心理更健康。

 

 

[1]教育學博士、高級心理諮詢師、職涯諮詢師。曾經擔任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台東師院副教授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實驗小學校長、致理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中華生死學會理事長、台東縣青溪婦聯會主任委員、台東縣福州同鄉會理事長。現為社團法人中華基督教今日傳媒發展協會理事長、社團法人中華藝術生活發展協會理事長,中華生死學會常務理事,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Career就業情報職涯學院職涯顧問,財團法人俊逸文教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蒲公英希望基金會教育顧問。

 

 

一本月刊一份愛 陪伴年輕生命迎向新生
支持散播希望種籽計畫,為下一代的心靈建造,用愛構築美好未來

捐款專線 (02)5582-8188

| 網路立即捐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