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荊生老師專欄】簡介理情治療法

8654

楊荊生[1]

阿爾伯特 ‧ 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09/27–2007/07/24,在美國出生之猶太人)是非常著名的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他在1955年發展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ABC人格理論,理情治療法RET,理性行為治療法REBT)。他用科學的手法分析人的心理,在學界和公眾界都十分成功,一生出版過70多部心理學著作。筆者在學生時代,就被此理論吸引,認為它很適合教育工作者使用。

其理論基礎是人既可能具有理性合理的想法,也可能擁有非理性、不合理的想法。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和行動時,他們就會愉快、充滿鬥志、有競爭力和行動績效。情緒是伴隨著人的思維而產生;情緒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符合邏輯的思維而造成;任何人都有表現出非理性想法的可能。人的思維藉助語言進行,不斷地在內心複誦某些不合理的想法,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若是這些複誦習慣不排除,那些情緒困擾也就日復一日的存在,揮之不去。重要的是個體對某些事件(外在的環境刺激事件)的情緒反應,與該事件並無關係,卻與這個體對事件的認知和闡釋有關。

常見的非理性觀念如:個體應該被周圍的每一個人所愛與稱讚!個體必須非常能幹、完美及成功,如此他才有價值!有一些人是不好的、邪惡的、卑鄙的;他們應該被責備、被處罰!期待不得償,或計畫不能實現,是一件可怕的災禍!不幸福或不快樂都是由外在情況所引起,個體對不幸福、不快樂是無技可施的!個體對危險、可怕的事情必須非常關心,而且必須時時刻刻憂慮其危險性及可怕性!逃避困難及責任,比面對它們容易!個體應該依賴他人,且必須有一個強者為靠山。過去的經驗與事件決定影響目前的行為,而那些影響是永不消失的。個體應為別人的問題與適應不良感到難過。每一問題都只有一個正確、完善的解答,我們必須找到它,不然,那將是災禍。以上所列之11種非理性觀念,在許多人的腦海裏已經生根,但是現實生活中,卻大多不符。所以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容易發生情緒困擾,覺得心情不舒暢。事實上,能夠反過來不受這種非理性想法困擾的人,就不那麼容易受到那麼深的情緒干擾。

ABC人格理論是理情行為治療法的理論與實務核心。A指的是緣起事件(activating event),是事實、事件、或是個體的行為、態度,都是既存的。B指信念(belief),它是個體對A的信念;會導致情緒反應C。C指情緒與行為的結果或個體反應(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此反應可能適當或不適當。

理情治療法RET或理性行為治療法REBT則在ABC人格理論的基礎上,加入DEF三個處理過程。D指駁斥、干預(disputing intervention),是一種科學方法的應用,包括偵測、辯論與分辨三個要素,協助當事人用之以挑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當事人則可以學習使用理性的原則,用來摧毀任何不切實際且無效的假設。D過程中,會使用許多認知的、情緒的、與行為的方法來協助當事人超越其非理性信念,在治療中強調駁斥的歷程,也要在生活中不斷地演練。換言之,當事人要學習分辨非理性的信念與理性的信念,偵測自我驚嚇、自我貶抑的非理性信念;還要學習跟這些功能不彰的信念進行理性與驗證性的質疑,讓自己與這些非理性信念進行激烈的辯論,得出不同的結論後,進入E(effect)就是效果的階段,指獲致新而有效的理性哲學,是比較實際具體的部份,能以合宜的思考取代不恰當的思考。如果能成功地達成此境界,就會接續創造F(new feeling),這是一種新的情緒型態,不再感受到嚴重的焦慮或消沉,而是能配合情境而有適當的感覺。

因此,REBT的核心在於個體要為製造自己的情緒反應和困擾負起責任,要為直接導致其困擾情緒的非理性信念進行改變。當個體變得愈具科學精神,容忍度愈高,所受的困擾就會愈少;想要有較好的感覺狀態,最好的方法就是發展一種有效而理性的哲學觀。

[1] 教育學博士、高級心理諮詢師、職涯諮詢師。曾經擔任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台東師院副教授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實驗小學校長、致理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中華生死學會理事長、台東縣青溪婦聯會主任委員、台東縣福州同鄉會理事長、台東縣一葉蘭同心會理事長。現為社團法人傳神關懷傳播協會理事長、社團法人中華藝術生活發展協會理事長,中華生死學會常務理事,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Career就業情報職涯學院職涯顧問,財團法人俊逸慈善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蒲公英希望基金會教育顧問等。

 

 

 

 

 

一本月刊一份愛 陪伴年輕生命迎向新生
支持散播希望種籽計畫,為下一代的心靈建造,用愛構築美好未來

捐款專線 (02)5582-8188

| 網路立即捐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