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荊生老師專欄】綑綁

2541

楊荊生[1]

我們都活在社會結構之下,如同一副枷鎖般的被綑綁,似乎沒有一絲喘息的機會;種種煩惱引發的浮躁反應,感覺自己沒有選擇,被各種可能源自於現實、也可能出自於我們想像的因素、緊緊地綑綁著,被逼迫著、往我們不喜歡的路上前進。然而社會結構不也是孕育我們的環境,我們永遠也離不開它,它有它的演化、進程之故事與歷史脈絡。我們存在的本身就是美好,只要每天回到內心深處去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就可以為自己掙一片天,找到一個能讓自己感到自在,活出自我的喘息空間,再回饋肯定並增加自我存在的正當性與必要性;既能尋得改變社會的自我價值,又能適應社會的平衡。

戴宜瑄[2]指出,教育現場繁雜事務的壓迫、…的多重角力之下,過去的我並沒有真實的看見學生的世界需要什麼?我的論文助我看見孩子並非要求施捨與憐憫,反倒是他們給我機會看到人在生活上的不同樣態及嵌卡在他們生命中不一樣的生活經歷是如何影響、型塑他們的行為表現。…孩子們用自己生命裡最寫實的樣貌回應我–在行動的過程中我看見孩子對我的信任和真誠,讓我有繼續下去的動力;我翻轉、鬆動自己的舊思維,我知道我的教職生涯將展開新局。…深層的同理,都將使我的教育工作,真正與這些年輕生命產生連結,創造更深一層的意義及價值。

準此,思想鬆綁與情緒釋放是最需要學習的功課。別再把過度完美與理想化的故事,套在自己身上。要讓他人的眼光變成參考,依然扮演好自己、不夠完美的自己。要允許自己從當下開始,設定不夠完美的目標,一步一腳印的出發。千萬不要為了怕失敗,選擇甚麼都不要做的思想所捆綁。

當我們的情緒釋放,能處於平安喜樂時,透過腦神經及腦內各種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就能使身體處在一個平靜安穩、和諧舒適,不易生病,甚或不藥而癒的健康狀態了。

問題是我們求的喜樂之心為何常不可得?終極的救贖之道又如何?
靈性的信仰能賦予有機體生命,使能生生不息,但又不可觸摸的法則,有超越、連繫或歸屬、奉獻及釋放四個特徵,能創造「生命意義及目的」,「愛及相屬」,「饒恕」的需要。是促進全人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透過靈性的成長所形成的價值觀,能整合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自己與他人、與環境、以及與神的相互關係。故靈性特徵與需要的實踐、操練、體驗是壓力,卻是整體生活壓力紓解的基礎。

一、有效管理自我,積極面對主要壓力源
壓力源是中性的,並有其正面的意義;適當的壓力是健康的,能讓我們保持動力。只要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無所不在的壓力,就不會對壓力耿耿於懷了。經由教育、閱讀、聽演講、個別或團體討論,學習調整對壓力的彈性、合理、正向的主觀認知;以維持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正常作息、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等調整體質,增加抗壓性;也要適度的正當休閒活動紓壓。但當壓力過大時,適時的尋求親友或專業協助也是必要的,因為「傾訴」本身即有減壓效果。因而,欣然接受適當的壓力,學習壓力管理在養生送死的生命歷程中,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操練。

二、不斷的自我追尋、實現自我
很多人以為名利雙收就是成功,孰不知真正的成功是能全方位的自我追尋成功;除了肉體之外、還有情緒、心智,和靈性的全人追求,能不斷的全方位自我追尋,實現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

全方位自我追尋的歷程,要不斷經歷向上提昇、向下整合,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像剝洋蔥般的層層展開,與更大的智慧共同創造的自我追尋、實現自我過程,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價值觀、認知、情感、道德、人際關係、靈性、…被檢視與發展,這才是真正的成功。只有當個體開始問自己的人生使命和意義是什麼的時候,就已走上自我追尋、自我成長的路,就有獲得真正成功的可能。

三、要有喜樂的心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是聖經中的一句話,但根據醫學研究,這句話不僅是一句勸勉的話,更是符合科學證據的話!

1975年Robert Ader博士和小兒科醫學家Karen Olness博士合作,發現第一個體內的天然麻醉藥,是情緒反應和身體抵抗疾病之間的連結物,被稱之為腦內嗎啡(ednorphin)。又和羅徹斯特大學的免疫學家Nicholas Cohen博士合作,進一步探討行為制約時的免疫系統抑制狀況,發現個體為了因應內在的壓力,身體的免疫系統也會做出反應的。 1981年Robert Ader博士乃將心理學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的融合研究結果,命名為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簡稱PNI),指出人的心理情緒及信念並非與免疫系統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彼此相依的。

四、勇敢夢想與希望
人生的最大危機是安於現狀,就像溫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覺之中死亡。幸好「人,因有夢想而偉大」,它看似抽象,卻是人類文明與文化資產源頭,就是突破安於現狀的最好手段,也是潛能得以發揮的條件。

《喚起心中的巨人》(Awaken the Giant Within)的作者安東尼.羅賓(Anthony Robbins)指出夢想都有實現的可能,只要能追尋到夢想成形的關鍵時刻,意識到自己發現了重大目標,並在此時刻做出決定,堅持信念,不計代價全力以赴。

可是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與規律,容易被忽略的小細節,卻是注定誰能徹底發揮潛能,奪標的關鍵。比如能選擇凡事感恩的人,不論境遇如何,多能正向面對,沒有抱怨,也將發現愈感恩、恩典就愈多。特別在科技進步、專業分工的時代,能勇敢夢想與希望時,別忘記愛因斯坦的提醒:「如果不能真切地感受到美麗與道德的良善,那麼專家只是訓練有素的狗。」因為愈是先進、偉大,造福人群的科技產品,愈需要具備前衛、先進的專業知識;可是,科技深化後,如何產生精密分工後的再結合,確保專業合作與和諧,人文素養就是另一項必備的「軟實力」。唯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專家,才能讓專業能力有更佳的發揮效果,凡事感恩,沒有抱怨就是最好的操練。

每個人都有自我追尋,實現自我的本能,只要積極面對壓力,凡事感恩,沒有抱怨,謙卑的以人文素養來提升專業,勇敢夢想與希望,幸福人生也將垂手可得!

 

[1]教育學博士、高級心理諮詢師、職涯諮詢師。曾經擔任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台東師院副教授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實驗小學校長、致理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中華生死學會理事長、台東縣青溪婦聯會主任委員、台東縣福州同鄉會理事長。現為社團法人中華基督教今日傳媒發展協會理事長、社團法人中華藝術生活發展協會理事長,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Career就業情報職涯學院職涯顧問、財團法人俊逸文教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蒲公英希望基金會教育顧問。

[2]2018年輔仁大學的非營利組織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題目是綑綁與解放:-青年女教師在技職教育田野中的行動與反映。

 

 

一本月刊一份愛 陪伴年輕生命迎向新生
支持散播希望種籽計畫,為下一代的心靈建造,用愛構築美好未來

捐款專線 (02)5582-8188

| 網路立即捐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