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傳愛活動回顧】閱讀開拓視野 傳承客家文化

1683

苗栗縣三義鄉鯉魚國小位於鯉魚潭水庫山下的村落,離三義市區30公里遠,在苗粟縣與台中市的交界處,是教育部認列為「偏遠地區」的小學,也是一間非常迷你的小學校,校內師生人數加起來不到百人,村中居民大部份是客家人,但小朋友幾乎都不會說客家語,只會講國語,為保留客家語文化,校內有推廣客家語的課程,老師運用客家語課程上使用《蒲公英希望月刊》做為閱讀教材,帶領低年級用客語閱讀〈紅色奇蹟〉一文,高年級則閱讀〈你做得到〉、〈最好的禮物〉這兩篇文章。

譚淑珍老師表示,會想要結合月刊使用,是因為蒲公英的故事很生活化、口語化,而且都正面、勵志的,能在課本以外,提供小朋友更多元化的閱讀體驗,小朋友都喜歡看故事,希望能挑起小朋友學習興趣。對於低年級的教學,因為識字不多,老師會用比較活潑彈性的方式教學,例如像是插圖上有鉛筆,老師就會教小朋友用客語說「鉛筆」的單字;中、高年級的小朋友,就用客語閱讀故事或對話,老師也會依程度彈性選擇教學內容,因為班級人數少,老師能掌握小朋友的學習狀況,因材施教,無非是希望小朋友能將母語運用在日常生活,能聽、說、讀,承襲老祖宗的愛與智慧,將客家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譚老師也提到偏遠地區學校的難處,小朋友的家長們,多半是往台中市工作,留在家鄉的都是小孩和老人,「隔代教養」的情況很多,小朋友較少接觸外界,老師希望小朋友透過閱讀開拓視野,藉著〈你做得到〉故事的涵意,告訴小朋友「讀書不是唯一,擁有一技之長就能找到出路」,鼓勵小朋友多方開發興趣,找到能專注投入的領域,靠著專業技能也能闖出一片天!

譚老師也說,早年村中以務農為生,由於附近城市發展快速,青壯年都離家到外地工作,還在耕種的幾乎都是老農夫,村中有推廣農村再生班,但最近因食安問題,為了食用健康、提升農產品價值,也開始推廣無毒耕種、有機認證…等農業更新,譚老師也希望觀念能落實到下一代,期許小朋友們未來可以是推動農村改革的重要推手!

 

 

 

一本月刊一份愛 陪伴年輕生命迎向新生
支持散播希望種籽計畫,為下一代的心靈建造,用愛構築美好未來

捐款專線 (02)5582-8188

| 網路立即捐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