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荊生老師專欄】溝通是情感的雙向流動

2462

楊荊生

通的行為主體多指人與人,人與人群,人群與人群,且同一主體要扮演信息發送者和接受者的雙重角色。溝通的基本目的是促進了解彼此明白對方的想法、感受和立場;同時減少誤會、減少猜忌、認知不足。如果沒有彼此的心理投契,有技術也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一個整全的人是IQ與EQ俱足,共同管理自己的生命及人際關係,要理性與感性並重,了解認知影響行為,態度決定高度。有高EQ的行為主體,呈現出能明確表達感受,有自信,能適應壓力,覺得生命有意義,表現幽默創意,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社交能力強,熱忱有毅力,積極主動,專注,情緒收發自如等特質。故在人際溝通中,EQ比技術更重要。

巧門博士的全球暢銷書《愛之語》,指出行為主體如果能學會使用主要愛之語來和他人溝通,家庭或學校將由戰場變為天堂。愛之語分別為:身體的接觸,肯定的語言,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每個人都需要這五種愛的語言來填滿心中的愛箱,但是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主要愛之語。行為主體要用心找出他人的主要愛之語,經常使用我訊息來傳遞、表達自己對他人的情感,在彼此的愛箱存摺中存滿愛。

雙贏的溝通不只是技術,而是藝術。因為人與人溝通時,同時以表情眼神占55%,聲調口氣占38%,遣詞用字占07%的影響比例來傳達信息。換言之,吾人對他人所傳遞信息的解讀,55%決定於說者的表情眼神,38%決定於說者的聲調口氣,只有7%決定於說者的用字遣詞的內容。換言之,聽者在接收訊息時,不自覺的、是由EQ,93%的感性左右的;只有7%是受單純的理性影響。這也就是很多人感嘆,「為什麼我都說破嘴了,怎麼都沒有人理我?」或是「教條訓誨怎麼還是改變不了某些人?」

雙贏溝通的最重要原則是先接納情緒再處理事情,對事不對人、少批判多讚美,要真能理解他人想法,且尊重、體諒、認同他人,成為他人可信賴的對象,成為他人的助力,而不是方向盤。

1教育學博士、高級心理諮詢師、職涯諮詢師。曾經擔任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台東師院副教授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實驗小學校長、致理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台東縣福州同鄉會理事長、台東縣青溪婦聯會主任委員、中華生死學會理事長。現為Career就業情報職涯學院職涯顧問、財團法人俊逸文教基金會董事、社團法人中華基督教今日傳媒發展協會理事長、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

 

 

一本月刊一份愛 陪伴年輕生命迎向新生

支持散播希望種籽計畫,為下一代的心靈建造,用愛構築美好未來

捐款專線 (02)5582-8188

| 網路立即捐款 |